觸控式屏幕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

觸控式屏幕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

Published On : 2021/01/22

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: zh-hant繁體中文 (Chinese (Traditional))enEnglish

觸控式屏幕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日漸流行,「篤」、「拉」、「捽」等操控方式,比筆控或鍵盤控制更簡單直接,玩遊戲亦更刺激,不獨是成年人,連小朋友也瘋狂著迷。

send SMS、覆email、瀏覽網頁、玩apps game……電子產品用足幾小時屬等閒事。但用家或許沒意識到,以拇指及食指頻繁急速操控螢幕,長時間吊起手肘拿著智能手機,或屈曲手腕懸空握著平板電腦,有可能會勞損筋腱,引發拇指腱鞘炎(DQV disease)、板機指(trigger finger)或腕管綜合症(carpal tunnel syndrome),處理不善的話,手尾極長。

拇指腱鞘炎及板機指均屬筋腱發炎症狀,腕管綜合症則由手腕正中神經受壓而引起,三者均由重複動作或不良姿勢誘發。

拇指腱鞘炎

又稱「媽媽手」。部分拇指的活動功能靠「拇長伸肌」及「拇短展肌」在腱鞘內滑動而產生。腱鞘位於橈骨遠端旁邊,作用在於管轄肌腱的活動範圍。拇指腱鞘炎主因為重複不適當動作或持續用力,初則導致輕微損傷,長期反復受損則會引起慢性發炎。

徵狀﹕遠端橈骨旁及拇指周圍疼痛。患處輕微腫脹,甚至有硬塊凸出,痛楚或延伸至手或前臂。拇指伸縮,或腕部伸展時,均會引起痛楚。

板機指

又稱「彈弓手」。手指腱鞘或滑液囊發炎,令腱鞘變窄或肌腱有結節突出,手指肌腱在腱鞘內滑動因而受阻,故有時需借助外力才可伸直手指,伸直期間更會發出聲響。

徵狀﹕無法完全伸直某隻手指,嚴重時肌腱發炎至腫脹,會令手指無法內屈,或內屈後無法在伸直。除了手指對下位置及手指關節外,痛楚更會延伸至整隻手。個別患者的手指會變得僵硬,於睡醒後,僵硬情況會更嚴重。

腕管綜合症

腕管是由腕橫韌帶及腕骨組成的管道,管道內藏正中神經及九條肌腱。手腕過度勞損,會令腕內肌腱發炎,或腕橫韌帶硬化增厚,壓逼正中神經。

症狀﹕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及半截無名指麻痺、疼痛及感覺異常,拇指乏力,徵狀尤於夜間出現,痺痛的不適感,往往會中斷患者睡眠。

骨科專科張民冠醫生指出,視乎使用的頻繁程度,用家如不停操控觸屏電子產品長達數個月,已有可能誘發筋腱發炎。「例如不停且用力使用,或不停重複相同的操控動作,如『捽』、『拖』等,均會加大筋腱勞損及發炎風險,而時常屈曲手部握著電子產品,亦會加大腕管壓力,誘發腕管綜合症。」

喪失手部工作能力

拇指腱鞘炎引發的手部痛楚,會令患者手部無法活動,影響日常工作,而板機指長遠會令筋腱慢慢收縮,收縮後即使以手術治療,手指亦無法完全伸直;腕管綜合症發展至後期,麻痺感會逐漸演變成疼痛,拇指對下的大魚際肌會萎縮,手掌乏力,令手部喪失工作的能力。故三種病症的徵狀一旦出現,均有必要及早處理。張民冠醫生表示,處理以上三種問題,除非患者已出現肌肉萎縮,非即時動手術不可,否則最先還是會採用保守治療,無效的話才會考慮手術。

治療方法﹕

姆指腱鞘炎/板機指

  • 建議患者減少操控觸屏電子產品,避免勞損;
  • 易服用消炎止痛藥,拇指腱鞘炎患者可戴手托,以穩定魚際肌,讓其休息,直至痊癒;板機指患者則服藥及做手部向後拉筋等物理治療運動;
  • 如仍無效的話,可注射低劑量類固醇;
  • 以上方法未能奏效者,可透過手術放鬆筋膜。

腕管綜合症

  • 建議患者避免屈曲手腕工作,必要時服用消炎止痛藥物,並帶手托六星期,穩定腕管,並密切觀察情況;
  • 無效則會進行肌電圖或神經導電檢查,以確定徵狀是由腕管神經線受壓引起,排除頸神經線受壓的可能;
  • 確診的話可嘗試注射類固醇;
  • 如仍無效,則需進行腕管鬆解手術,切斷腕橫韌帶,擴闊腕管空間。

張醫生提醒,只要及早處理,以上三種情況,大部分人均能透過保守治療痊癒。「七、八成患者於接受物理治療、服藥及減少重複動作後,已能痊癒;餘下的兩、三成,注射類固醇後,當中有九成患者也會痊癒。故真正需要接受手術的,其實為數極少。而關鍵就在於要儘早處理,尤其是在肌肉萎縮前便接受治療,日後便能有效減少,甚至避免麻痺、乏力等後遺症。」